火箭发射掠影| 图源新华社
【资料图】
中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秀”
这次飞上太空的三位航天员中,只有景海鹏是大家熟悉的老面孔,也只有他在成为航天员之前就已经是顶尖的战斗机飞行员。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曾是大学教师。朱杨柱长期在军校中求学、任教,锻炼出了超出常人的身体素质。而载荷专家桂海潮则一直在学术领域潜心钻研。
直到2018年,桂海潮报名申请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中国第三批航天员,完成了大学教师到航天员的转变。桂海潮进入太空的过程并不轻松,从离心机到转椅,从控制飞船到排除故障,每一位航天员都要通过所有的训练与考核。
桂海潮在训练
在官宣飞行乘组的新闻中,最不同寻常的就是桂海潮的眼镜。难道现在航天员可以戴眼镜上太空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高级工程师王震介绍称,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对载荷专家的医学要求和对其他类型航天员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对载荷专家的视力要求会低一点,所以说戴眼镜是没问题的,但是在飞行任务中,特别是在上升段的时候,航天员坐在飞船中会经历火箭的振动。如果戴着眼镜可能会与舱内压力服的面窗产生干涉,也可能会发生碰撞,所以说航天员在发射任务中的上升段,是不会戴眼镜的。
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并不会出舱活动,不用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在空间站舱内,只需穿着轻便的蓝色工作服。所以要怎么扶眼镜?——手扶镜架,轻轻推就好了。
出差这么久,究竟做点啥?
这次神舟十六号上天,航天员们除了要继续维护保养空间站之外,更要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和科普工作。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乘组将迎来两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将开展电推进气瓶安装、舱外相机抬升等平台照料工作;将完成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等舱外应用设施的安装,按计划开展多领域大规模在轨实(试)验,有望在新奇量子现象研究、高精度空间时频系统、广义相对论验证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还将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让载人航天再次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此外,本次任务乘组由3类航天员构成,也将为后续任务安排积累经验。
大学教授飞向太空固然震撼,但毕竟“出差”的距离只有400公里。中国航天所要探求的星辰大海当然远不止于此。古人问月亮“无根谁系”,问嫦娥“不嫁谁留”。我们总要踏上月球,替祖先问个明白。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飞天的中国人;2023年,神舟十六号的朱杨柱与桂海潮就作为中国第一批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进入太空;七年之后,我们还准备踏上月球。整整二十年过去,中国航天完成了巨大的跨越。
文章来源:山东科协每日科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