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诚信建设 营造守信氛围
访谈对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陈 影
执行周刊:去年以来,梧州法院在全市开展“无失信被执行人村屯(社区)”创建活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影:近年来,梧州市法院受理案件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共受理31083件,2020年共受理33513件,2021年共受理37656件,给执行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和挑战。
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村屯(社区)广泛宣传发动,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导群众树牢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执行工作中引入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因素,借助被执行人所在村屯(社区)族老、近亲属、左邻右舍、网格员以及基层干部、骨干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做好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主动履行生效裁判,努力实现强制执行措施少用,执行工作压力减轻,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推动诚信社会体系建设,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执行周刊:创建活动成效得到社会充分肯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影:我们坚持目标导向,狠抓工作落实,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确保创建活动高水平推进。一是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从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结果运用等各方面强化地方组织保障,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群众参与“无失信被执行人村屯(社区)”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按照“党委领导,法院主办,广泛发动,各方参与,做实一线、做实基础,网格发力”的思路,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二是科学谋划,分步实施。深入开展调研,对全市村屯(社区)逐个摸底排查,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破,在此基础上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明确提出“试点带动+重点施策”两步走以及宣传带动、案例引领,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着力实现“无失信被执行人村屯(社区)”创建工作全覆盖。三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推行“一书三机制”制度,向被执行人所在村屯(社区)发送《被执行人情况告知书》,建立被执行人活动情况反馈机制、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举报平台机制、逐步销户领牌机制,规范执行工作,提升执行效果。四是加强督查,靠前指导。梧州中院联合梧州市委政法委组建督导工作组,深入重点村屯(社区)督查指导,及时帮助村屯(社区)解决在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好法院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优势,点对点对接、面对面帮助,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五是营造氛围,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和送法进村、座谈培训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宣传,真正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目前,全市创建“无失信被执行人村屯(社区)”76个,占全市行政村、社区总数的7.5%。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法院发出《被执行人情况告知书》895份,村两委成员、网格员成功敦促被执行人依法主动履行38件,收到被执行财产线索89条,核实属实75条,履行到位资金1599多万元。
执行周刊:为进一步写好创建活动“后半篇文章”,你们还有什么计划?
陈影: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依托基层人民法庭并接入基层治理网络,引导辖区基层党组织在创建“无失信被执行人村屯(社区)”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一是从受理执行申请开始,就指导被执行人所在村屯(社区)的族老、兄弟姐妹、左邻右舍、网格员以及村屯(社区)干部配合推进执行,落实创建活动经费保障。二是分类施策,引导村屯(社区)大力开展预防失信行为工作,针对正在执行案件有可能出现失信被执行人的,及时预警,尽早采取措施,对已有失信被执行人的村屯(社区),实行一案一策清单式管理,想方设法促成相关人员主动履行义务,并及时从失信人名单中移除,恢复其信用。三是加大“无失信被执行人村屯(社区)”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争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和优待,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王银胜 本报通讯员 桂 西 梁泳锋 刘 琴)
责任编辑:小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