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豚观测点,续建上元门观江平台
(资料图片)
长江边,生态岸线添新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钢
实习生李妍霏
“妈妈,我又看到江豚了!”3月1日傍晚,南京潮水位站附近,5岁的霖霖指着江面划出的一道弧线,兴奋地喊道。
作为鼓楼滨江风光带沿线的居民,每天出门看江豚已经成了一种福利。更让人期待的是,潮水位站旁的绿色围挡内,一处具有长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功能的鼓楼滨江风光带江豚观测点项目,将于5月1日前后上线。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长江大保护,一批优生态、显文化、塑岸线的建设项目进度条正在不断刷新。
新建观测点,让市民与江豚更“亲近”
由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实施的鼓楼滨江风光带江豚观测点项目,位于三汊河入江口以北不远处。眼下工人们正在整理场地,开挖基坑。“我们要在岸边预制一座60多米长的钢结构平台,平台造型宛如嬉戏的江豚。”江豚观测点项目现场负责人吕卫青介绍,平台的一大特色是大部分段落都不设栏杆,与草坡连接,人们可以从草坡任意地方进入。平台末端的最高处分出两个平台,一个是观江豚登高台,一个是增殖放流平台。
滨江绿道靠近小区一侧,工人们正在做3处方形地基,这里将设置3座可移动集装箱驿站。驿站的功能涵盖长江文化与长江生物科普等,设有仿真版江豚模型,让市民在触摸中感知江豚。
记者从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了解到,鼓楼滨江风光带生活着20—30头长江江豚,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种群。江豚观测点项目将于汛期前完成,未来将和长江水生生物科普馆、长江增殖放流站、江豚科研保护监测站等连成一线,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市民了解江豚、爱上江豚、保护江豚。
入江口实施生态修复,为鱼儿筑巢
距离江豚观测点不远处,正在实施长江岸线三汊河入江口生态修复项目。入江口南岸,干砌石和绿草形成的护坡已基本成型。
“过去这里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江水的冲刷和2020年长江高水位的浸泡,也让岸坡存在水土流失等问题。”该项目现场负责人冷文厚介绍,这里既是入江口,也是鱼类自然繁育地。使用干砌石主要是为了生态环保,石缝中生长的植物可以起到稳固水土和提升景观的效果。
记者注意到,岸坡与江水交界处还布置了鱼巢砖,几十厘米高的砖墙上每一面都有孔洞。水中将设置生态浮床,露天部分种植水生植物,底部也设置了人工鱼巢,为鱼类繁衍创造更安全舒适的环境。
“入江口生态修复,不仅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具体措施,也有着文化意义。”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处的惠宏说,入江口上方是实现江河连通的网红桥——红云桥,每日人来人往,桥的尽头则是渡江胜利纪念馆,每年参观者众多。修复后的入江口,将成为一处区域生态示范段和历史文化承载地。
上元门观江平台明年建成,串起环城绿廊
中央北路北延段与长江岸线交会处,一段高高的防洪通道出现在眼前。上元门观江平台的涉水部分已于去年完成,昔日的防洪墙如今变成了路堤一体的慢行空间,让南京的滨江风光带绿道贯通后又延长了440米。今年实施的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起于中央北路,止于这段绿道上方,宽约82米、长约220米。平台造型将结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传说,设计三组曲折而上的平台,既像江面上的一叶扁舟,又似栖息于岸边的凤凰。
据惠宏介绍,观江平台将于上半年开建,计划明年完工。未来游人沿幕燕滨江风光带绿道,可畅通无阻赏游至上元门观江平台。
记者从市建委建设二处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岸线清退整治、完善岸线配套功能和全面贯通与品质提升“三步走”战略,基本建成江南江北全长60公里的滨江风光带,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岸线环境方面,仅去年就完成绿博园滨江公园提升、鱼嘴段滨江岸线整治、南京大桥公园段环境综合整治二期等,贯通滨江岸线0.9公里。建成长江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示馆,建设长江干流首个江豚原地应急救护基地。
今年,我市将持续优化美化滨江岸线,构建“滨江岸线—明外郭—秦淮新河”环城绿廊,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除了推进鼓楼滨江风光带江豚观测点项目、续建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还将实施扬子江大道(平良大街—天保街)沿江侧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滨江岸线船运大队段贯通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